时间:2020-05-2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中科院昆明分院 - 小 + 大
云南省土著鱼类迁地保育 云南是我国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省份,记录淡水鱼类13目43科199属629种及亚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的39.9%,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多达255种,均居全国首位。随着酷鱼滥捕、生境丧失、水利工程、环境污染等因素增加,大多数土著鱼类濒临灭绝,部分土著鱼类已经消亡,当下需要对鱼类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并采取急救措施。 为保护和恢复云南土著鱼类的种质资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团队一直致力于云南土著鱼类的迁地保育研究。在前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引种、人工驯养、人工繁殖、胚胎发育、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疾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同时开展了以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土著鱼类的基因组测序、组装、解析等研究。团队引种120余种云南省土著鱼类,先后成功突破了滇池金线鲃、抚仙金线鲃、星云白鱼、程海白鱼、软鳍新光唇鱼、异口新光唇鱼、云南光唇鱼、南方白甲鱼、暗色唇鱼、短须裂腹鱼等47种土著鱼类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成功鱼类中有3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8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有6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从2009年起,累计生产国家II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鱼苗2000余万尾。成功将滇池金线鲃等数十种云南珍稀特有鱼类从灭绝边缘挽救出来。 在滇池金线鲃挽救成功的同时,对滇池金线鲃进行选育,优化其群体性状。滇池金线鲃个体小、生长慢;肉质虽好,但肌间细刺多、分叉;且易感染小瓜虫病、死亡率高。鉴于此,项目组开展选育生长快速、肌间刺弱化、抗病力强的滇池金线鲃新品种,以提高滇池金线鲃产品的价值。同时,也为高原特色渔业和冷水性渔业的发展提供的思路,打开新的局面。2013年育成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肌间刺弱化和抗小瓜虫病强的优良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2018年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实现了土著鱼类保育向可持续利用转变的突破,证明了发展以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高原特色渔业产业的可行性。 珍稀濒危物种拯救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由于物种自身因素或对生境的苛求,分布区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外界因素的胁迫干扰,种群退化,个体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已低于稳定存活界限,并随时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2012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成为一项国家工程。云南省相关团队自2004年开始进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保护了23个分布于保护区有效保护范围外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或种群,使就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数达到67种15万余株;在植物园、树木园或其它种质圃共繁殖栽培了6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0万余株,构建木本极小种群野生迁地保育种群(在植物园和种质圃)25个,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子94份、28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DNA材料156份;在文山州、红河州、普洱市和大理市共建设了木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和回归试验研究基地5个,回归定植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6种30891株;开展9种8855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试验示范研究。申报获批设立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内本领域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省创新团队(培育)(国内首个该领域的创新团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类群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不少生物栖息地出现毁灭性丧失,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危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在亿万年地质历史中适应性进化产生的,是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人工培养生物的资源宝库,也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物质基础。这些资源一旦消失,则不可逆转,并可能在根本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体系的建立,抢救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999年,吴征镒向朱镕基总理提出“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朱总理认为“设想很好,应予支持。”,得到国家计委、科技部、中科院、农业部和林业局等部门大力支持。2004年,通过大量前期工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简称“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准,成在云南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库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总投资1.48亿,建设内容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库、DNA库、微生物库(依托云南大学共建)和动物种质资源库(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建),以及植物基因组学和种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 2008年种质资源库投入试运行,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至今已建成有效保存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DNA、微生物菌株、动物种质资源的先进设施;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建成集功能基因检测、克隆和验证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具备强大的野生种质资源保藏与研究能力,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止到2019年12月,共收集保存了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3546种248593份/株/条。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0285种,82746份,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35.2%,分属于230科,2044属。 种质资源库主要是采用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方式,重点收集珍稀濒危种、特有种类、重要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物种,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完善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体系及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建成国际上具重要影响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保障我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为生物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提供种质资源材料和信息支持,为实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目标(2011-2020)奠定坚实科学技术基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入选2007年度国内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
上一篇:岩某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