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最高检 - 小 + 大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活态传承 诉前圆桌会议 跨域协作 【要 旨】 保护文物应当同时加强对文物承载或关联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检察机关回应华侨、台胞关切,发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圆桌会议作用,推动多部门联动执法、协同治理,破解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难题。 【基本案情】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202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是申遗项目中重要组成部分。安平桥横跨泉州晋江、南安两地,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石桥。因经年累月风沙侵蚀,桥墩、桥板、渡头石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邻近村民擅排污水,致安平桥周边污水横流、水体发臭,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当地“嗦啰嗹”“掠鸭”非遗项目与民众生活融合不够,致闽南民俗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18年11月,台湾团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安平桥时呼吁对该文物及其周边生态文化环境开展综合治理、协同保护。代表有所呼,检察有所应。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晋江市院)依托“驻安平桥景区检察工作室”加强对安平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巡查,发现安平桥部分桥墩下沉,存在塌陷风险;当地“嗦啰嗹”“掠鸭”等非遗项目与民众生活融合较少,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安平桥周边水体发臭等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督促解决这些问题,该院决定立案审查,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本案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涉及到晋江、南安两地多部门跨域协作问题。为此,晋江市院联合侨台外事、文旅部门、属地政府等部门召开诉前圆桌会议3次、邀请人大代表、侨联代表列席6人次、邀请文保专家、环保专家到场指导10人次、现场巡查督促5次,多次深入安平桥周边镇村,走访非遗项目传承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经过对安平桥的文物修缮、周边污水整治、非遗项目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而充分的论证,2019年5月,晋江市院向市文化和旅游局、安海镇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职。各相关监管部门按照检察建议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文旅部门组织编制安平桥等文物的修缮方案并积极向上申报;安海镇政府将“嗦啰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当地的元宵、端午、中秋民俗完美结合,在安平桥生态公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增进群众对非物质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水利、生态等部门联合推进安平桥周边污水管网纳管工作。目前,晋江市投入200余万元对安平桥涉危桥墩抢险加固,投入300万元对黑臭水体进行整治,并预算追加2200万元用于安平桥地质资料勘探监测和主体修缮、周边城市管网铺设和安海湾水域整治及开展“嗦啰嗹”等非遗项目传承活动。 经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截至2020年11月,安平桥桥墩已完成加固,渡头石周边垃圾全部清理,水体监测COD值持续下降,安平桥主体修缮项目稳步推进,三大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开展如火如荼,被妥善保护的古桥与碧海相映成趣,呈现出鸥鸟群嬉、海天一色的美好景象,获得了人大代表、海内外乡贤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典型意义】 安平桥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灿烂的海丝文化,寄托着两岸民间守望相助的情怀。检察机关回应公众关切,通过诉前圆桌会议推动多部门联动执法、协同治理,不仅注重保护文物本身,还督促治理文物周边生态环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度挖掘安平桥及其周边立体、多元、丰富的人文、生态、产业、公益价值,营造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